不滞不离是佛教常用的表述模式, 王阳明借用这一模式, 也反映出他对本体功夫的认识与佛教的相通之处。
(《墨子·贵义》)天下有义则生,无义则死。昔者三苗大乱,天命殛之……禹亲把天之瑞令,以征有苗。
国家憙音湛湎,则语之非乐、非命。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时,墨学沦为绝学。(《墨子·天志下》) 顺天意者,兼相爱,交相利,必得赏。天的世俗代理人即墨教宗教团体。其根本宗旨是谋百姓之利,除天下之害。
……其为仁内也,义外也。何以知义之为言政也?曰:天下有义则治,无义则乱,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。尽管我们不能说,未从狭义定义三纲,不等于就不是狭义。
余谓古人所谓三纲,恐是以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统括人类,故名曰纲。朱子为什么要急切地过问皇上的家事?原因也在于皇上所为,会影响到全天下秩序,这正是他在劝谏中用了父子天伦,三纲所系这一表述的原因(《朱子文集》卷14《经筵留身面陈四事札子》)。据日记,此语作于1901年2月6日。[3]可见,所谓三纲五纪,当回到《白虎通》的纲纪脉络来理解。
下表为四库本《朱子语类》和丛刊本《朱子文集》中三纲术语统计: 朱子一方面在《论语集注》、《四书或问》、《周子通书》注、《仪礼经传通解》等数处明确将三纲界定为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另一方面,又在多处从人之大伦、人伦之纲这一角度界定或使用三纲一词。综合这两方面,作者的结论是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义,皆取诸阴阳之道。
第二次是《基义篇》王道之三纲,可求于天一句。[14] 阎鸿中:《唐代以前三纲意义的演变——以君臣关系为主的考察》,页58。同时他强调,二纪不出三纲之外,即二纪由三纲规范,这正是对纲本义的展开,也与纲之义相合。从这个角度讲,三纲寓意人伦之纲。
[53] 若无济王被废,将无理宗即位。[24] 《朱子语类》依前述《四库全书》电子检索,《朱子文集》电子检索依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制作:《四部丛刊09增补版全文检索系统》,北京,2009年(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使用)。后人不察,妄以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君为臣纲为言,是大谬也。但是我们要记住:程颐的重心并不在于太宗是否遵守了某为某纲,而是 三纲的被破坏,为何开启了后世数百年祸乱?显然,如果唐太宗只是一介匹夫,即使有同样的行为,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响。
阎鸿中,《唐代以前三纲意义的演变——以君臣关系为主的考察》,《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》第7期,台北:台北市立图书馆,1999年,第56-75页。肃宗才使永王璘,便反。
尽管董氏确实提出了阳尊阴卑、阳贵阴贱等思想,但这只是作为实现三大伦或三纲的方式,而不能说他以某为某纲为三纲。如果古人认为阳尊阴卑或某为某纲是确立三大伦的基本方式,他们就很容易得出:为了确立三伦正道,只要坚持某为某纲就行了。
凡纲所以统目也,纲少而目多。该数据库以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为底本,产品代号:SKQS-V- 02,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书号:ISBN 7-980014-91-X/Z52。本表类指分析,次为出现次数,卷为所在《文集》卷数。之所以称其为三纲,因认为这三伦关系对其他各伦、乃至所有人伦关系起着规范和引领的作用,因为它们是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,代表人伦之纲或人之大伦。而某为某纲,代表实现本义的方式。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。
这可能是三纲在今天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吧? (本文发表于《文史哲》2020年第6期) 作者简介:方朝晖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(北京 100084) 基金项目:本文系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专项儒家治道及其当代意义研究(2017THZWWH02)的阶段性成果。……《毛诗·关雎》传亦云:夫妇有别,则父子亲。
举三纲而二纪在其中,故总谓之纲常。然其所以肇修之端,则在乎爱敬焉。
胡安国、胡宏、胡寅三人均大量使用三纲一词,然皆无从狭义定义三纲。第一次是《深察名号篇》在批评孟子之善时,说到循三纲五纪,通八端之理,忠信而博爱,敦厚而好礼,乃可谓善[2]。
人君乃纲常之主,尤不可不慎……。同样的事情亦见于朱熹在做焕章阁侍讲期间,曾力谏宋宁宗行孝。[47] 刘氏明确从本义出发界定三纲,并从夫妇别、父子亲、君臣敬,而不是某为某纲角度释之。其三,后面讲君臣、父子、夫妇六人为三纲的理由时,明确指出是因为阳得阴而序,阴得阳而成,刚柔相配,而没有说是因为某为某之纲。
狭义可包含本义,也许明人宋濂的说法最能反映。宋代以前,除《白虎通》之外,唯一一例仅见于孔颖达《礼记注疏》卷39引《含文嘉》文。
代表其晚年思想的《仪礼经传通解》中,两处全引《白虎通》从君臣、父子、夫妇关系出发来界定三纲,本义与狭义并存、而以本义为宗。[23] 朱子以某为某纲定义三纲,共查得如下几处: (1)《论语集注》卷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章注。
今天我们只能从上下文来推测董仲舒所使用的三纲是何义。[30] 三、本义依然强劲:朱子之例 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现象,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在《四库全书》中出现的次数(分别为71次、69次和85次),与三纲在其中出现的次数(约2745次)完全不成比例。
所以我要说的是:宋代以来,特别是朱子之后,狭义三纲虽然盛行,但并不是以狭义取代了本义,而只是以狭义合并了本义。但如果从上下文看,如果说此句中的三纲指的是君臣、父子、夫妇这三大伦,或者说更具体地指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道(即文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义),是不是也可以呢?苏舆即持此说。秋为死而棺之,冬为痛而丧之。[18] 不包括两次君为臣之纲,见《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》卷十三《治道论·士风(叶适)》及《吴文正集》卷二十《纲常明鉴序》(《宋元学案》卷92亦引吴氏语)。
原文云:三纲,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。也就是说,纲之所以为纲,主要是因为它们对整个人伦之道起着规范作用。
在汉代以来两千多年里,尽管人们常使用三纲一词,但极少把它定义为某为某纲。2、三纲是相对于六纪而言的,六纪指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诸舅、师长、朋友这六伦或曰六种关系。
(3)《文集》卷43《答李伯谏(甲申)》。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道才是焦点,而阳尊阴卑、某为某纲只是实现这个焦点目标的途径之一。
本文由半推半就网发布,不代表半推半就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dctoc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37819/6.html